經典山陽
王鐸(1593年~1652年),字覺斯、覺四、覺之,號嵩樵,河南孟津人,明末清初名宦、書法家。明天啟二年(1622年)進士,入選庶吉士,散館授檢討。明崇禎年間歷任右諭德、南京翰林院掌院、詹事府詹事協理詹事府事、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。明崇禎十三年(1640年)遷南京禮部尚書,以丁艱未赴;明崇禎十七年(1644年)明朝滅亡前夕升禮部尚書,未赴任。南明弘光朝任文淵閣大學士,位至次輔。清順治二年(1645年)與錢謙益等在南京迎降清軍,次年仕清,任禮部侍郎管弘文院事。因其先仕明后仕清的“政治污點”,被列入《貳臣傳》。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書法家之一,有“神筆”之稱。
懷川是王鐸深深懷念的地方。這里不僅與其家鄉孟津一河之隔,更重要的是這里有他的諸多好友。如楊嗣修、楊挺生父子,楊之璋、楊之瑋、楊之玢三兄弟,鄭藩朱翊釱、朱常濱父子,史應選、史應聘兄弟以及吳應舉、王玉汝、楊嗇庵等人。這些友人之中,大都是河內人,唯有吳應舉為濟源人。
吳應舉,清代府志、縣志皆有傳。據《濟源縣志》載:“吳應舉,萬歷丙午(1606年)科,以博學名于時,有《臨黃館文集》!薄皡菓e,字振健,萬歷丙午孝廉,屢上公車不第。見時事日艱,不樂仕進,即所居開臨黃館,與里中俊彥,肆志詩文,彚為《臨黃館集》。有序見藝文。明崇禎末年,盜賊蜂起,筑坡頭土寨,遠近親鄰避難其中,全活甚眾。五子皆能文,長涵醇,次涵光,俱鄉學;又次秀生,國學;五涵鍔,明經。孫曾有聲庠序者十有余人,后裔之繁衍昌熾,可知淵源家學之有自也!
結合清乾隆年間蕭濬為吳應舉后人所藏《臨黃館集》所作的序言《故明吳孝廉臨黃館集序》等資料,可知,吳應舉,亦作吳舉,字健振(府志、縣志皆誤作振。,號明自,濟源送莊(今屬洛陽吉利區)人,生卒年不詳。10歲拜塾,才學聞名鄉里,30多歲時中舉人,其后至少九次赴京會試,皆不第。在鄉設臨黃館,“彚請詞宗,醒群蒙”,教授鄉里子弟。交友廣泛,與鄉宦、士紳、地方官員多有交往。明崇禎末年,盜賊蜂起,農民起義軍流竄晉豫,率族人在坡頭修筑土寨以自保,救助了不少遠近鄉鄰。明崇禎十三年(1640年)將所作詩文結為《臨黃館集》,刊印于世。
王鐸與吳應舉早年相識,二人相交甚篤。他在為楊嗣修所撰寫的墓志銘中寫道“余年二十,在吳明自所”,王鐸生于明萬歷二十年(1592年),少年成名,他年齡與吳應舉相差20歲左右。家居孟津的王鐸與吳應舉的臨黃館一河之隔,慕吳應舉的才學名望,常常渡過黃河到吳應舉家中,談經論典,切磋詩文。多年以后,王鐸回憶二人早年交往的情景,作詩《贈濟源吳孝廉明自》贈之:
年少河邊問墳典,
送莊登眺對斜曛。
雖然花徑迷紅葉,
每憶山齋想白云。
錦石自宜麋鹿臥,
野鷗誤入鳳鸞群。
寄書好悟深巖里,
夏澗秋濤總為君。
這首詩收錄在王鐸《本集詩》中,標題為《明自書至寄懷》,可見二人常有書信往來。此時王鐸已經在京為官,獨居京城之中,身邊沒有好友的陪伴,此時收到了遠方朋友的來信,追憶起早年與吳應舉漫步在黃河岸邊,探討典籍,切磋學問,不知不覺已經夕陽西下,落日的余暉灑在大河之上,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壯麗的景色。雖然現在自己居住在繁華的京城,卻非常懷念當初讀書時自在的時光。向友人傾訴,自己并不適應京城的官場和圈子,身心孤獨,感覺好像一只野鷗誤入鳳鸞之中。朋友的來信讓自己領悟到,隱居山野之中有夏澗秋濤相伴,才是自己向往的生活。
明萬歷四十七年(1619年)冬,適逢大雪紛飛,王鐸冒雪渡過黃河,到吳應舉家中拜訪,并寫下詩詞《臘月訪濟源吳君渡雪》:
馬上沿波去,
青青似故鄉。
主人心共醉,
明月意初長。
樹介迷桑浦,
河僵渡筆床。
懶將宜祿問,
何計效漁郎。
窗外大雪紛飛,爐上一壺老酒,二人對坐把酒言歡,不知不覺已是深夜。在這嚴寒時節,樹上霜雪霧露凝凍成冰,大地一片蒼茫,讓人迷失了渡口的所在。大河封凍,頓失滔滔。酒酣之際,功名利祿都拋之腦后,只想著如何才能效仿那江上漁翁,自由自在。
同年,應吳應舉之請為王鐸父母書寫了墓表,即《明隱君吳養充先生并孺人張氏墓表》,這是目前所見王鐸最早的書法作品。
明崇禎十三年(1640年),吳應舉赴京參加會試,寓居天寧寺,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王鐸寫下長詩《贈濟源吳明自》贈之:
世人結交難得真,
古到荒頹不可論。
朱紱賢達等何物,
終是眼中一浮云。
我今回顧貧賤年,
自煉筋骨獨不然。
少年吳君邀我飲,
祗園渡河雪珊珊。
君好讀書巖泉臥,
胸宅另自有云煙。
樸貌靜若神陽陽,
王生嚄唶好文章。
狂者自狂狷者狷,
嵚崎磊砢俱不妨。
蹔來且寓天寧寺,
數歲兵戈難寄字。
望君登霞攬日月,
凡介豈知蛟龍意。
我具狂癡難更仆,
二十余年愧華轂。
天崖哨壑無不到,
翻嫌鶴性多拘束。
安能低眉望人顏,
卻怕君謂王生俗。
目前俸錢皆買書,
妻子交謫來怒予。
周秦漢唐周旋勤,
門外荊棘與之疏。
古人岳?床蛔,
與君石交談所欲。
畫舫不效六一士,
恐讓二千《金石録》。
苦心此事三十春,
茫茫富貴誰知音。
三萬舊編鄴侯志,
斷不誤交受緇磷。
吳君交道愛塊壘,
我不著作老空悔。
載酒爛醉莫咨嗟,
二月城西看杏花。
這一年王鐸49歲,吳應舉已經年近古稀。此次京城相會,可能是二人最后一次見面。詩中再次追憶二人早年交往的情形!吧倌陞蔷绎,祗園渡河雪珊珊”,當年吳應舉常邀其到家中宴飲,身處生活困頓之中的王鐸常冒雪渡河前往,二人談經論典,把酒言歡,留下美好的回憶!皹忝察o若神陽陽,王生嚄唶好文章”,王鐸對于吳應舉昔日的神采和文章交口稱贊。數年來因局勢動蕩,斷絕了書信往來,他希望友人此番入京能夠博取功名,一展才華。自己雖在京城為官,卻不善鉆營,向友人傾訴自己在京城的生活并不如意!澳壳百哄X皆買書,妻子交謫來怒予”,是自嘲自己多年來沉迷書畫金石,少有知音,可憐的俸祿都被用來買書,常常惹得妻子滿腹怨言。二人互相傾訴心中的愁悶,不知不覺醉倒了!拜d酒爛醉莫諮嗟,二月城西看杏花”。
同年,王鐸上任南京禮部尚書,南下途中返鄉省親,因兵亂寓居懷州,其間二人有信札往來、詩歌唱和。吳應舉曾作《奉和王大宗伯覺斯見寄》一詩,只是詩中沒有提及早年與王鐸的交往,而是描繪了風掃浮云、霜落東山的寥落景象,大概此時屢試不中的吳應舉已然放棄了科舉仕途之路。詩文如下:
浮云風掃靜重堙,
回看上臺近北辰。
霜落東山霖澍歇,
星流南浦夜光新。
龍潭自是牛眠地,
滄浪何追白雪塵。
登眺橫欄悵幻豎,
瓊巖玉樹望中親。
此后不久,李自成起義軍攻入河南,這恐怕是二人最后的詩歌唱和。
濟源文史研究者王明信認為王鐸早年受教于吳應舉,《王鐸年譜長編》的作者薛龍春教授也持相同觀點。筆者認為,吳應舉并非王鐸老師,而是摯友。吳應舉屢次會試不第,遂設臨黃館,教授鄉里子弟,時間大概在1615年前后。王鐸則于18歲時(1610年)到蒲州河東書院讀書,1621年中舉,次年進士及第。如王鐸確曾投師吳應舉,贈詩應不會稱吳應舉為“濟源吳孝廉明自”或“吳君”,而應以“師”或“夫子”尊稱之。吳應舉也不會尊稱王鐸為“王大宗伯覺斯”。
□李立明
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|
|
王鐸(1593年~1652年),字覺斯、覺四、覺之,號嵩樵,河南孟津人,明末清初名宦、書法家。明天啟二年(1622年)進士,入選庶吉士,散館授檢討。明崇禎年間歷任右諭德、南京翰林院掌院、詹事府詹事協理詹事府事、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。明崇禎十三年(1640年)遷南京禮部尚書,以丁艱未赴;明崇禎十七年(1644年)明朝滅亡前夕升禮部尚書,未赴任。南明弘光朝任文淵閣大學士,位至次輔。清順治二年(1645年)與錢謙益等在南京迎降清軍,次年仕清,任禮部侍郎管弘文院事。因其先仕明后仕清的“政治污點”,被列入《貳臣傳》。他是明末清初重要的書法家之一,有“神筆”之稱。
懷川是王鐸深深懷念的地方。這里不僅與其家鄉孟津一河之隔,更重要的是這里有他的諸多好友。如楊嗣修、楊挺生父子,楊之璋、楊之瑋、楊之玢三兄弟,鄭藩朱翊釱、朱常濱父子,史應選、史應聘兄弟以及吳應舉、王玉汝、楊嗇庵等人。這些友人之中,大都是河內人,唯有吳應舉為濟源人。
吳應舉,清代府志、縣志皆有傳。據《濟源縣志》載:“吳應舉,萬歷丙午(1606年)科,以博學名于時,有《臨黃館文集》!薄皡菓e,字振健,萬歷丙午孝廉,屢上公車不第。見時事日艱,不樂仕進,即所居開臨黃館,與里中俊彥,肆志詩文,彚為《臨黃館集》。有序見藝文。明崇禎末年,盜賊蜂起,筑坡頭土寨,遠近親鄰避難其中,全活甚眾。五子皆能文,長涵醇,次涵光,俱鄉學;又次秀生,國學;五涵鍔,明經。孫曾有聲庠序者十有余人,后裔之繁衍昌熾,可知淵源家學之有自也!
結合清乾隆年間蕭濬為吳應舉后人所藏《臨黃館集》所作的序言《故明吳孝廉臨黃館集序》等資料,可知,吳應舉,亦作吳舉,字健振(府志、縣志皆誤作振。,號明自,濟源送莊(今屬洛陽吉利區)人,生卒年不詳。10歲拜塾,才學聞名鄉里,30多歲時中舉人,其后至少九次赴京會試,皆不第。在鄉設臨黃館,“彚請詞宗,醒群蒙”,教授鄉里子弟。交友廣泛,與鄉宦、士紳、地方官員多有交往。明崇禎末年,盜賊蜂起,農民起義軍流竄晉豫,率族人在坡頭修筑土寨以自保,救助了不少遠近鄉鄰。明崇禎十三年(1640年)將所作詩文結為《臨黃館集》,刊印于世。
王鐸與吳應舉早年相識,二人相交甚篤。他在為楊嗣修所撰寫的墓志銘中寫道“余年二十,在吳明自所”,王鐸生于明萬歷二十年(1592年),少年成名,他年齡與吳應舉相差20歲左右。家居孟津的王鐸與吳應舉的臨黃館一河之隔,慕吳應舉的才學名望,常常渡過黃河到吳應舉家中,談經論典,切磋詩文。多年以后,王鐸回憶二人早年交往的情景,作詩《贈濟源吳孝廉明自》贈之:
年少河邊問墳典,
送莊登眺對斜曛。
雖然花徑迷紅葉,
每憶山齋想白云。
錦石自宜麋鹿臥,
野鷗誤入鳳鸞群。
寄書好悟深巖里,
夏澗秋濤總為君。
這首詩收錄在王鐸《本集詩》中,標題為《明自書至寄懷》,可見二人常有書信往來。此時王鐸已經在京為官,獨居京城之中,身邊沒有好友的陪伴,此時收到了遠方朋友的來信,追憶起早年與吳應舉漫步在黃河岸邊,探討典籍,切磋學問,不知不覺已經夕陽西下,落日的余暉灑在大河之上,映入眼簾的是一幅壯麗的景色。雖然現在自己居住在繁華的京城,卻非常懷念當初讀書時自在的時光。向友人傾訴,自己并不適應京城的官場和圈子,身心孤獨,感覺好像一只野鷗誤入鳳鸞之中。朋友的來信讓自己領悟到,隱居山野之中有夏澗秋濤相伴,才是自己向往的生活。
明萬歷四十七年(1619年)冬,適逢大雪紛飛,王鐸冒雪渡過黃河,到吳應舉家中拜訪,并寫下詩詞《臘月訪濟源吳君渡雪》:
馬上沿波去,
青青似故鄉。
主人心共醉,
明月意初長。
樹介迷桑浦,
河僵渡筆床。
懶將宜祿問,
何計效漁郎。
窗外大雪紛飛,爐上一壺老酒,二人對坐把酒言歡,不知不覺已是深夜。在這嚴寒時節,樹上霜雪霧露凝凍成冰,大地一片蒼茫,讓人迷失了渡口的所在。大河封凍,頓失滔滔。酒酣之際,功名利祿都拋之腦后,只想著如何才能效仿那江上漁翁,自由自在。
同年,應吳應舉之請為王鐸父母書寫了墓表,即《明隱君吳養充先生并孺人張氏墓表》,這是目前所見王鐸最早的書法作品。
明崇禎十三年(1640年),吳應舉赴京參加會試,寓居天寧寺,時任禮部右侍郎的王鐸寫下長詩《贈濟源吳明自》贈之:
世人結交難得真,
古到荒頹不可論。
朱紱賢達等何物,
終是眼中一浮云。
我今回顧貧賤年,
自煉筋骨獨不然。
少年吳君邀我飲,
祗園渡河雪珊珊。
君好讀書巖泉臥,
胸宅另自有云煙。
樸貌靜若神陽陽,
王生嚄唶好文章。
狂者自狂狷者狷,
嵚崎磊砢俱不妨。
蹔來且寓天寧寺,
數歲兵戈難寄字。
望君登霞攬日月,
凡介豈知蛟龍意。
我具狂癡難更仆,
二十余年愧華轂。
天崖哨壑無不到,
翻嫌鶴性多拘束。
安能低眉望人顏,
卻怕君謂王生俗。
目前俸錢皆買書,
妻子交謫來怒予。
周秦漢唐周旋勤,
門外荊棘與之疏。
古人岳?床蛔,
與君石交談所欲。
畫舫不效六一士,
恐讓二千《金石録》。
苦心此事三十春,
茫茫富貴誰知音。
三萬舊編鄴侯志,
斷不誤交受緇磷。
吳君交道愛塊壘,
我不著作老空悔。
載酒爛醉莫咨嗟,
二月城西看杏花。
這一年王鐸49歲,吳應舉已經年近古稀。此次京城相會,可能是二人最后一次見面。詩中再次追憶二人早年交往的情形!吧倌陞蔷绎,祗園渡河雪珊珊”,當年吳應舉常邀其到家中宴飲,身處生活困頓之中的王鐸常冒雪渡河前往,二人談經論典,把酒言歡,留下美好的回憶!皹忝察o若神陽陽,王生嚄唶好文章”,王鐸對于吳應舉昔日的神采和文章交口稱贊。數年來因局勢動蕩,斷絕了書信往來,他希望友人此番入京能夠博取功名,一展才華。自己雖在京城為官,卻不善鉆營,向友人傾訴自己在京城的生活并不如意!澳壳百哄X皆買書,妻子交謫來怒予”,是自嘲自己多年來沉迷書畫金石,少有知音,可憐的俸祿都被用來買書,常常惹得妻子滿腹怨言。二人互相傾訴心中的愁悶,不知不覺醉倒了!拜d酒爛醉莫諮嗟,二月城西看杏花”。
同年,王鐸上任南京禮部尚書,南下途中返鄉省親,因兵亂寓居懷州,其間二人有信札往來、詩歌唱和。吳應舉曾作《奉和王大宗伯覺斯見寄》一詩,只是詩中沒有提及早年與王鐸的交往,而是描繪了風掃浮云、霜落東山的寥落景象,大概此時屢試不中的吳應舉已然放棄了科舉仕途之路。詩文如下:
浮云風掃靜重堙,
回看上臺近北辰。
霜落東山霖澍歇,
星流南浦夜光新。
龍潭自是牛眠地,
滄浪何追白雪塵。
登眺橫欄悵幻豎,
瓊巖玉樹望中親。
此后不久,李自成起義軍攻入河南,這恐怕是二人最后的詩歌唱和。
濟源文史研究者王明信認為王鐸早年受教于吳應舉,《王鐸年譜長編》的作者薛龍春教授也持相同觀點。筆者認為,吳應舉并非王鐸老師,而是摯友。吳應舉屢次會試不第,遂設臨黃館,教授鄉里子弟,時間大概在1615年前后。王鐸則于18歲時(1610年)到蒲州河東書院讀書,1621年中舉,次年進士及第。如王鐸確曾投師吳應舉,贈詩應不會稱吳應舉為“濟源吳孝廉明自”或“吳君”,而應以“師”或“夫子”尊稱之。吳應舉也不會尊稱王鐸為“王大宗伯覺斯”。
□李立明
|
焦作網免責聲明: | ||||||||
|
|
|